spark作业参数设置及调优

Spark作业基本运行原理

在开发完Spark作业之后,就该为作业配置合适的资源了。Spark的资源参数,基本都可以在spark-submit命令中作为参数设置。很多Spark初学者,通常不知道该设置哪些必要的参数,以及如何设置这些参数,最后就只能胡乱设置,甚至压根儿不设置。资源参数设置的不合理,可能会导致没有充分利用集群资源,作业运行会极其缓慢;或者设置的资源过大,队列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提供,进而导致各种异常。总之,无论是哪种情况,都会导致Spark作业的运行效率低下,甚至根本无法运行。因此我们必须对Spark作业的资源使用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,并知道在Spark作业运行过程中,有哪些资源参数是可以设置的,以及如何设置合适的参数值。

详细原理见上图。我们使用spark-submit提交一个Spark作业之后,这个作业就会启动一个对应的Driver进程。根据你使用的部署模式(deploy-mode)不同,Driver进程可能在本地启动,也可能在集群中某个工作节点上启动。Driver进程本身会根据我们设置的参数,占有一定数量的内存和CPU core。而Driver进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向集群管理器(可以是Spark Standalone集群,也可以是其他的资源管理集群,美团•大众点评使用的是YARN作为资源管理集群)申请运行Spark作业需要使用的资源,这里的资源指的就是Executor进程。YARN集群管理器会根据我们为Spark作业设置的资源参数,在各个工作节点上,启动一定数量的Executor进程,每个Executor进程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内存和CPU core。

在申请到了作业执行所需的资源之后,Driver进程就会开始调度和执行我们编写的作业代码了。Driver进程会将我们编写的Spark作业代码分拆为多个stage,每个stage执行一部分代码片段,并为每个stage创建一批task,然后将这些task分配到各个Executor进程中执行。task是最小的计算单元,负责执行一模一样的计算逻辑(也就是我们自己编写的某个代码片段),只是每个task处理的数据不同而已。一个stage的所有task都执行完毕之后,会在各个节点本地的磁盘文件中写入计算中间结果,然后Driver就会调度运行下一个stage。下一个stage的task的输入数据就是上一个stage输出的中间结果。如此循环往复,直到将我们自己编写的代码逻辑全部执行完,并且计算完所有的数据,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为止。

stage划分

Spark是根据shuffle类算子来进行stage的划分。如果我们的代码中执行了某个shuffle类算子(比如reduceByKey、join等),那么就会在该算子处,划分出一个stage界限来。可以大致理解为,shuffle算子执行之前的代码会被划分为一个stage,shuffle算子执行以及之后的代码会被划分为下一个stage。因此一个stage刚开始执行的时候,它的每个task可能都会从上一个stage的task所在的节点,去通过网络传输拉取需要自己处理的所有key,然后对拉取到的所有相同的key使用我们自己编写的算子函数执行聚合操作(比如reduceByKey()算子接收的函数)。这个过程就是shuffle。

在Spark中,什么情况下,会发生shuffle?reduceByKey、groupByKey、sortByKey、countByKey、join、cogroup等操作。

Executor内存与cache/persist持久化

当我们在代码中执行了cache/persist等持久化操作时,根据我们选择的持久化级别的不同,每个task计算出来的数据也会保存到Executor进程的内存或者所在节点的磁盘文件中。

因此Executor的内存主要分为三块:第一块是让task执行我们自己编写的代码时使用,默认是占Executor总内存的20%;第二块是让task通过shuffle过程拉取了上一个stage的task的输出后,进行聚合等操作时使用,默认也是占Executor总内存的20%;第三块是让RDD持久化时使用,默认占Executor总内存的60%。

core数量与task执行速度

task的执行速度是跟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有直接关系的。一个CPU core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线程。而每个Executor进程上分配到的多个task,都是以每个task一条线程的方式,多线程并发运行的。如果CPU core数量比较充足,而且分配到的task数量比较合理,那么通常来说,可以比较快速和高效地执行完这些task线程。

以上就是Spark作业的基本运行原理的说明,大家可以结合上图来理解。理解作业基本原理,是我们进行资源参数调优的基本前提。

资源参数调优

了解完了Spark作业运行的基本原理之后,对资源相关的参数就容易理解了。所谓的Spark资源参数调优,其实主要就是对Spark运行过程中各个使用资源的地方,通过调节各种参数,来优化资源使用的效率,从而提升Spark作业的执行性能。以下参数就是Spark中主要的资源参数,每个参数都对应着作业运行原理中的某个部分,我们同时也给出了一个调优的参考值。

内容

1.num-executors

  • 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Spark作业总共要用多少个Executor进程来执行。Driver在向YARN集群管理器申请资源时,YARN集群管理器会尽可能按照你的设置来在集群的各个工作节点上,启动相应数量的Executor进程。这个参数非常之重要,如果不设置的话,默认只会给你启动少量的Executor进程,此时你的Spark作业的运行速度是非常慢的。
  • 参数调优建议:每个Spark作业的运行一般设置50~100个左右的Executor进程比较合适,设置太少或太多的Executor进程都不好。设置的太少,无法充分利用集群资源;设置的太多的话,大部分队列可能无法给予充分的资源。

2.executor-memory
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Executor进程的内存。Executor内存的大小,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Spark作业的性能,而且跟常见的JVM OOM异常,也有直接的关联。

参数调优建议:每个Executor进程的内存设置4G~8G较为合适。但是这只是一个参考值,具体的设置还是得根据不同部门的资源队列来定。可以看看自己团队的资源队列的最大内存限制是多少,num-executors乘以executor-memory,是不能超过队列的最大内存量的。此外,如果你是跟团队里其他人共享这个资源队列,那么申请的内存量最好不要超过资源队列最大总内存的1/3~1/2,避免你自己的Spark作业占用了队列所有的资源,导致别的同学的作业无法运行。

3.executor-cores
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。这个参数决定了每个Executor进程并行执行task线程的能力。因为每个CPU core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task线程,因此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越多,越能够快速地执行完分配给自己的所有task线程。

参数调优建议:Executor的CPU core数量设置为2~4个较为合适。同样得根据不同部门的资源队列来定,可以看看自己的资源队列的最大CPU core限制是多少,再依据设置的Executor数量,来决定每个Executor进程可以分配到几个CPU core。同样建议,如果是跟他人共享这个队列,那么num-executors * executor-cores不要超过队列总CPU core的1/3~1/2左右比较合适,也是避免影响其他同学的作业运行。

4.driver-memory
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Driver进程的内存。

参数调优建议:Driver的内存通常来说不设置,或者设置1G左右应该就够了。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如果需要使用collect算子将RDD的数据全部拉取到Driver上进行处理,那么必须确保Driver的内存足够大,否则会出现OOM内存溢出的问题。

5.spark.default.parallelism
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stage的默认task数量。这个参数极为重要,如果不设置可能会直接影响你的Spark作业性能。

参数调优建议:Spark作业的默认task数量为500~1000个较为合适。很多同学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去设置这个参数,那么此时就会导致Spark自己根据底层HDFS的block数量来设置task的数量,默认是一个HDFS block对应一个task。通常来说,Spark默认设置的数量是偏少的(比如就几十个task),如果task数量偏少的话,就会导致你前面设置好的Executor的参数都前功尽弃。试想一下,无论你的Executor进程有多少个,内存和CPU有多大,但是task只有1个或者10个,那么90%的Executor进程可能根本就没有task执行,也就是白白浪费了资源!因此Spark官网建议的设置原则是,设置该参数为num-executors * executor-cores的2~3倍较为合适,比如Executor的总CPU core数量为300个,那么设置1000个task是可以的,此时可以充分地利用Spark集群的资源。

6.spark.storage.memoryFraction
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RDD持久化数据在Executor内存中能占的比例,默认是0.6。也就是说,默认Executor 60%的内存,可以用来保存持久化的RDD数据。根据你选择的不同的持久化策略,如果内存不够时,可能数据就不会持久化,或者数据会写入磁盘。

参数调优建议:如果Spark作业中,有较多的RDD持久化操作,该参数的值可以适当提高一些,保证持久化的数据能够容纳在内存中。避免内存不够缓存所有的数据,导致数据只能写入磁盘中,降低了性能。但是如果Spark作业中的shuffle类操作比较多,而持久化操作比较少,那么这个参数的值适当降低一些比较合适。此外,如果发现作业由于频繁的gc导致运行缓慢(通过spark web ui可以观察到作业的gc耗时),意味着task执行用户代码的内存不够用,那么同样建议调低这个参数的值。

7.spark.shuffle.memoryFraction
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shuffle过程中一个task拉取到上个stage的task的输出后,进行聚合操作时能够使用的Executor内存的比例,默认是0.2。也就是说,Executor默认只有20%的内存用来进行该操作。shuffle操作在进行聚合时,如果发现使用的内存超出了这个20%的限制,那么多余的数据就会溢写到磁盘文件中去,此时就会极大地降低性能。

参数调优建议:如果Spark作业中的RDD持久化操作较少,shuffle操作较多时,建议降低持久化操作的内存占比,提高shuffle操作的内存占比比例,避免shuffle过程中数据过多时内存不够用,必须溢写到磁盘上,降低了性能。此外,如果发现作业由于频繁的gc导致运行缓慢,意味着task执行用户代码的内存不够用,那么同样建议调低这个参数的值。

8.total-executor-cores

参数说明:Total cores for all executors.

spark配置示例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worker_num=500

/xxxx/spark-2.2/bin/spark-submit \
--name push_online_single@$user_name \
--queue root.dmlc.hadoop-mining.mining \
--master yarn-cluster \
--num-executors $worker_num \
--class com.xxx.Group \
--executor-cores 1 \
--executor-memory 2g \
--driver-memory 6g \
--conf spark.rdd.compress=true \
--conf spark.driver.maxResultSize=2g \
--conf spark.akka.frameSize=500 \
--conf spark.default.parallelism=2000 \
--conf spark.storage.memoryFraction=0.6 \
--conf spark.shuffle.consolidateFiles=true \
--conf spark.shuffle.manager=sort \
--conf spark.yarn.executor.memoryOverhead=2048 \
--conf spark.yarn.driver.memoryOverhead=4096 \
--conf spark.hadoop.validateOutputSpecs=false \
--conf spark.speculation=false \
--conf spark.speculation.multiplier=3 \
--conf spark.sql.shuffle.partitions=2000 \
--conf spark.memory.fraction=0.8 \
--conf spark.memory.storageFraction=0.2 \
--conf spark.network.timeout=360s \
$MLX_MODEL_PUSH_DIR/target/model-push-1.0.jar \
param_path:$param_path_root/$dump_mid_path/$to_model_name/WEIGHTS/PROTO/*.param.* \
meta_path:$param_path_root/$to_model_name/WEIGHTS/PROTO/001.meta \
model_name:${model_name_tmp} \
group_num:4 \
batch_size:512 \
is_repartition:true \
partition_num:500 \
engine_room:test \
group_id:-1 \
copy_id:-1 \
copy_num:-1 \
is_move_model:$is_move_model \
is_create_model:$is_create_model \
to_model_name:$to_model_name \
push_interval:10 \
is_push_to_test:$is_push_to_test
1
2
val conf = new SparkConf().set("spark.hadoop.validateOutputSpecs", "false").setAppName("mlx_push_" + modelName)
val sc = new SparkContext(conf)

补充

rdd的全称为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(弹性分布式数据集)

rdd的操作有两种transfrom和action。

transfrom并不引发真正的rdd计算,action才会引发真正的rdd计算。

spark中的持久化

Spark最重要的一个功能,就是在不同操作间,持久化(或缓存)一个数据集在内存中。当你持久化一个RDD,每一个结点都将把它的计算分块结果保存在内存中,并在对此数据集(或者衍生出的数据集)进行的其它动作中重用。这将使得后续的动作(Actions)变得更加迅速(通常快10倍)。缓存是用Spark构建迭代算法的关键。

你可以用persist()或cache()方法来标记一个要被持久化的RDD,然后一旦首次被一个动作(Action)触发计算,它将会被保留在计算结点的内存中并重用。Cache有容错机制,如果RDD的任一分区丢失了,通过使用原先创建它的转换操作,它将会被自动重算(不需要全部重算,只计算丢失的部分)。当需要删除被持久化的RDD,可以用unpersistRDD()来完成该工作。

此外,每一个RDD都可以用不同的保存级别进行保存,从而允许你持久化数据集在硬盘,或者在内存作为序列化的Java对象(节省空间),甚至于跨结点复制。这些等级选择,是通过将一个org.apache.spark.storage.StorageLevel对象传递给persist()方法进行确定。cache()方法是使用默认存储级别的快捷方法,也就是StorageLevel.MEMORY_ONLY(将反序列化的对象存入内存)。

rdd的持久化是便于rdd计算的重复使用。

官方的api说明如下:

1
2
3
persist(storageLevel=StorageLevel(False, True, False, False, 1))

Set this RDD’s storage level to persist its values across operations after the first time it is computed. This can only be used to assign a new storage level if the RDD does not have a storage level set yet. If no storage level is specified defaults to (MEMORY_ONLY_SER)

(1) 在rdd参与第一次计算后,设置rdd的存储级别可以保持rdd计算后的值在内存中。例如:rdd1要经过transform1得到rdd2,然后在一个循环L内rdd2进行transform2和action1。由于trasform操作是不会真正执行的,所以rdd1执行transform1需要在循环L第一次循环的时候触发。如果设置了rdd1的存储级别,那么循环L的第二次循环起,只需要从rdd2开始计算就好了,而不用向第一次循环时从rdd1开始计算。

(2) 另外,只有未曾设置存储级别的rdd才能设置存储级别,设置了存储级别的rdd不能修改其存储级别。

持久化方式

rdd的持久化操作有cache()和presist()函数这两种方式。

转载&参考

spark submit参数调优

官方参数配置